疳积俗称“奶痨”,是一种幼儿慢性营养缺乏症。主要表现为:轻者体重增长缓慢甚至下降,重者皮下脂肪消失,出现进行性消瘦,肌肉内脏萎缩,伴有面黄肌瘦、厌食乏力、头发干枯等。
这种病症多见于3岁以内的小孩子,多数是因为喂养不当,蛋白质、能量摄入不足所导致。在中医认为,小儿的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健全,容易为饮食所伤,乳食无度,或饮食不洁,均能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,气血生化无源,出现脏腑失养、进而影响生长发育,形成疳积。
古代所说之“疳积”已与现代之“疳积”有了明显的区别,在古时候,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,人们常常饥饱不均,对小儿喂哺不足,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,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,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。
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,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,盲目地加强营养,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,伤害了脾胃之气,滞积中焦,使食欲下降,营养缺乏,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。
推荐穴位:脾俞、胃俞、中脘、天枢、四缝穴 、足三里。
脾俞:在背部,当第11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
胃俞:在脊柱区,第12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1.5寸。
中脘:在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上4寸处。
天枢:位于腹部,横平脐中,前正中线旁开2寸。
四缝穴:位于第2-第5指掌面,第1、2节横纹中央。
足三里:在小腿外侧,犊鼻下3寸,犊鼻与解溪连线上。
施灸的方法:采用温和灸。距离穴位5厘米处进行温和灸或雀啄灸,灸约3~5分钟后将艾条徐徐移近穴位,但是距离不得少于3厘米,以免灼伤皮肤或惊醒患儿,灸1~2分钟后,将艾条提至5厘米处,重复施灸,每个穴位5分钟左右,每天2个穴位,以穴位局部有温热感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