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者肌肉萎缩,运动功能发育迟缓,智力低下,免疫力差,易患消化不良及各种感染。小儿营养不良属于中医学“疳积”的范畴。本病多因饮食不节,乳食喂养不当,损伤脾胃,运化失职,营养不足,气血精微不能濡养脏腑,或患者正气亏虚,腹感病邪,经久不愈,损伤脾胃等引起。

脾俞穴、

中脘穴、

四缝穴、

足三里穴、
乳食积滞型:精神烦躁,夜寐不安,纳呆,腹胀形瘦,腹痛,磨牙,毛发稀疏,手足心热,大便泄秽,小便混浊;舌苔厚腻,脉滑数。
加灸:丰隆穴
脾虚失荣型:面色萎黄,形体消瘦,发稀,厌食,腹大青筋、大便完谷不化,小便如米泔;舌淡,苔腻,脉濡。
加灸:关元穴
气血亏虚型:精神萎靡,睡时露晴,食欲不振,便秘或泄泻完谷不化,面色㿠白,形瘦,四肢不温,啼哭无力,口唇干燥;舌淡红,少苔,脉沉细。
加灸:气海穴
艾灸频率:
每天2个穴位、每个穴位5-10分钟,连续艾灸4天休息2天
日常注意:
经常带小儿到户外活动,多晒太阳,多呼吸新鲜空气,以增强体质。
食疗方:消食健脾粥。
莲子、芡实、炒扁豆各15克,焦山楂10克,神曲10克(用纱布包),共放锅内,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,去渣,再加入粳米30克,熬粥,趁温热服,有健脾养胃、消食化积功效,用于小儿面黄肌瘦、神烦气急、手足心热、纳呆腹胀等症。